close

  中新網烏魯木齊5月26日電 (李易峰 孫廣權)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而在中國最西部的帕米爾高原上,雖然已經到了初夏季節,但山腳下星星點點的殘雪,還在若隱若無地顯示著冬日的存在。5月25日一大早,當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鐵列克鄉喀拉提克村的村民吉爾哈力別克·依明剛剛推開自己院門,就看到門前那根立好才幾天的電桿上,已經有幾名電力工人正在忙碌的架線。
  跑到施工項目部里一打聽,果然是工程進度加快了。項目部的負責人斬釘截鐵地告訴他,喀拉提克村無電地區配網建設工程將要比原計劃提前三個月完工。吉爾哈力別克·依明聽完後樂了,全村人盼望多年的大網電終於要延伸到這個帕米爾高原上的小山村了。
  “鄉親們,大網電就要來了,我們都去給電力工人幫忙吧。”吉爾哈力別克·依明的號召得到了村民們的積極響應。
  “朋友,我是村裡的,非常感謝你們來送電,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儘管說,我們不要錢。”得到通電工程提速的消息後,村民們陸續從家裡涌了出來,積極主動請纓參戰。
  這突來的一幕,讓施工隊的安全員桂福超非常感動,他完全理解村民們盼電的心情。“鄉親們,謝謝你們,電力施工作業是有嚴格的安全規程,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是不能參與施工的。你們的心意我們領了,請你們放心,我們一定確保大家在六月份用上‘大網電’。”桂福超和施工人員們一邊做著承諾,一邊把熱心地村民們勸離了施工現場。
  大網電帶來大幸福
  喀拉提克村是帕米爾高原上的一個瀕臨邊境的小村莊,崎嶇的山路阻擋了它與外界的聯繫,村民們基本都以放牧為生。2010年,政府實施“光明工程”,出資給每戶居民家安裝了太陽能發電裝置,第一次讓這個偏僻的高原小山村亮了起來。但是,由於太陽能發電裝置使用壽命較短,仿佛是曇花一現,不到兩年時間里,曾經亮起來的電燈又漸漸地熄滅了。大部分村民不得不回歸從前,重新過上了靠油燈和蠟燭照明的日子。
  說起沒電的感受,村民托合提·吾力的體會比較深刻。他是村裡知名的手工匠人,主要從事少數民族傳統木製工藝品製作。以前,他的手工藝品以物美價廉聞名遐邇,活多的時候還帶了幾個徒弟一起乾。但現在,傳統的手工作業正在敗給機械化。他說,因為沒有電,單靠手工作業效率實在太低。就拿給樹木去皮這個活,我一個小時刨1棵,城裡的人用電刨子,可以刨10棵,根本沒法比。現在,我的一個徒弟在縣城乾,每天出活量就比我大多了。等大網電來了,我也要買電刨、電鋸等加工設備,讓兒子跟我一起乾,把現在這個小小的手工作坊變成一個手工加工廠。望著眼前一排整齊的電桿,托合提·吾力對今後的發展充滿期待。
  “我們世代生活在大山中,由於不通電,大家還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落後生活,因為不能看電視、聽廣播,鄉親們瞭解政策,只能通過文件傳達。”喀拉提克村支書買買提木沙·依斯塔穆對於無電的煩惱也是體會頗深。“現在好了,就要通電了。我們不僅能用上電器,還可以開發礦產資源、建加工廠等,提高鄉親們的收入水平。”對於今後的發展,買買提木沙·依斯塔穆顯得胸有成竹。
  大付出體現大責任
  都說蜀道遠,難於上青天。在我看來,喀拉提克村的道路一點也不比蜀道好走。在鐘一華的記憶里,喀拉提克村通電工程是他從事電網建設工作以來,遇到過少有的“硬骨頭”,各種困難從工程一開始就接連不斷。
  作為國網疆南供電公司喀拉提克村通電工程的項目負責人,今年3月工程一開工,鐘一華就帶領施工隊伍走進了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帕米爾高原。當時,他並沒有想到,海拔高、溫度低、風速大、地質硬、運輸難等一個個困難都會同時出現在這個工程里。
  工程剛開工時,這裡幾乎沒有路,運載設備材料的汽車上不了山,我們只能先修出一條勉強夠小型農用車輛通行的車道。可是,路況太差。一輛農用車一天只能運輸一根電桿。要是起風,滿天都是浮塵,根本看不見路。弄不好就會翻車,只好停止運輸。最遠的一根電桿距離山下的轉運點有19公里,我們整整用了兩天時間才運送到指定位置。還有比這更加不幸的事呢。山區土質疏鬆,三四月間正趕上冰雪開始消融。有好幾段路翻漿,形成了沼澤。就連農用車也走不了,我們就肩扛背馱。10個人,一天也就只能運一根電桿。在鐘一華的講述中,電網建設者們的辛勤付出被逐一還原呈現。
  對於電網建設者的辛勤付出,村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天剛一亮,施工隊員們就起床了,不到8點就開始施工。每天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不休息,每天都是打著手電回到駐地。他們辛辛苦苦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早日用上大網電。”這是施工隊伍在村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原標題:新疆帕米爾高原邊境小村莊通電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b30jbom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